建筑可以全過程、全范圍減少消耗降低排放,提高能效水平優化用能結構
近日,在《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市管理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一級巡視員馮可梁介紹,“十四五”期間,北京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落實節能設計標準,大力發展高星級綠色建筑、推進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開展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化改造、推廣綠色建材應用。
另外,“無廢城市”試點深圳擬于今年7月1日起實施《深圳經濟特區綠色建筑條例》。而今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聚焦綠色建筑發展,去年生態環境部會同多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五大重點領域中,也提到在建筑領域采取有針對性措施。
綠色建筑將成為推動“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發力點。
建設“無廢城市”需大力發展綠色建筑
此前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要開展建筑垃圾治理,提高源頭減量及資源化利用水平。
“對建筑行業而言,‘無廢’意味著全過程、全范圍的減少消耗、降低排放,在城市建設階段中減少資源消耗,或者循環使用材料,在建筑使用階段減少日常消耗,在報廢拆除階段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持續推進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將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吳景山說。
建筑業作為三大用能終端之一,綠色轉型尤為重要。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副會長倪江波表示,建筑運行約占全國碳排放量的21%,占整個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量的90%。因此要落實“雙碳”目標,著力點應在大力發展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低碳建筑、零碳建筑上。
那么綠色建筑應該具備哪些特點?《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以下簡稱《標準》)給出了答案:即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等五方面。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綠色建筑發展處高級工程師宮瑋對此進行了解讀:
在安全耐久方面,《標準》對采取通用開放、靈活可變的空間設計,建筑結構與管線分離、耐久性較好的結構和裝飾材料應用等提出明確要求,可以提升建筑適變性,盡量減少因建筑結構空間改造和維護產生固體廢棄物排放。
在資源節約方面,《標準》涵蓋裝配式建筑、全裝修等綠色建造方式推廣和綠色建材應用,對推廣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集約化和產業化建造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垃圾排放水平,并推動可再循環材料利用,帶動建造垃圾回收利用產業鏈發展。
在生活便利方面,《標準》對運營階段綠色理念宣傳要求進行了明確,有利于引導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收集處理等工作開展,減少固體垃圾排放。
出臺政策支持綠色建筑建設
在生態環境部3月例行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任勇表示,2019年以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順利完成改革任務,達到預期成效。
那么目前“無廢城市”綠色建筑建設總體情況如何呢?根據梳理,記者發現相關政策條例存在一些共性。
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政策陸續出臺。《深圳經濟特區綠色建筑條例》是全國首部將工業建筑和民用建筑一并納入立法調整范圍的綠色建筑法規,從建筑全壽命周期視角展開,明確將綠色建筑的規劃、建設、運行、改造、拆除全過程活動納入法規調整范圍。
“江蘇、浙江、河北、遼寧、內蒙古、安徽、福建、河南、山東等其他‘無廢城市’試點地區所在的省(自治區)均發布了綠色建筑條例或政府令。”宮瑋補充道。
針對新建建筑,各“無廢城市”均要求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并不斷提升綠色建筑發展水平。
雄安新區要求規劃范圍內的城鎮新建民用和工業建筑全面執行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新建政府投資及大型公共建筑執行三星級標準;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全國率先開展綠色工業建筑集中示范區建設,要求新建工業建筑全部達到綠色工業建筑標準要求,將綠色建筑推動從民用建筑向工業建筑領域拓展。
同時,各“無廢城市”以財政獎勵方式為主,探索多種形式推動綠色建筑建設。
江蘇省徐州市印發《2021年度綠色城市綠色建筑運行標識項目獎補標準》,對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2萬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或8萬平方米以上居住建筑按照不同星級給予獎勵。
“基于目前各地財政獎勵資金有限,實際可享受優惠政策項目較少,部分地區如安徽省銅陵市等地在綠色建筑條例中明確對綠色建筑項目給予貸款利率優惠等綠色金融支持政策。”宮瑋說。
為保證綠色建筑項目建設質量,各“無廢城市”根據所在省(自治區)要求持續加強過程管理。
江西省瑞金市將綠色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納入建筑節能分部的專項驗收,明確建設單位為綠色建筑與節能工程質量的第一責任單位。
創新驅動,大力推動綠色化改造
在談到建筑領域如何落實“雙碳”目標時,吳景山坦言:“在現有政策的慣性情景下,建筑行業的碳達峰時間為2040年。如果要實現2030年建筑碳達峰目標,就預示著,要提高建筑能效水平,優化建筑用能結構,部署并推動建筑領域節能減碳重點工作。”
然而,目前傳統的建筑模式已難以滿足“雙碳”要求,創新科技發展是大勢所趨,建筑業也要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相關技術創新發展層面,據北京建工資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李爍介紹,其公司的核心技術——建筑垃圾原位處置技術、模塊化處置技術于2019年入選生態環境部“無廢城市”首批先進適用技術。另外,在宮瑋看來,應加強兩個領域技術融合發展,例如在“無廢城市”標準中明確綠色建筑指標要求,在綠色建筑標準中加強建筑垃圾固廢減少和再利用技術要求等。還要加強綠色建筑碳減排量計算方法研究,實現技術聯動發展。
“重建設、輕管理”是當前綠色建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對此,宮瑋建議推動物業服務與綠色建筑運行管理要求深度融合,積極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服務模式,開展綠色建筑后評估,建立綠色宣傳教育制度。
為大力推動綠色化改造,充分發揮綠色建筑經濟環境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宮瑋認為,應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推動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充分提升既有建筑安全耐久、資源能源節約水平,減少既有建筑領域固體廢棄物排放。
而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中,“上海市寶山區裝修垃圾項目是高資源化率裝修垃圾資源化項目,資源化率達85%以上;上海市閔行區華漕再生資源化利用中心項目,是建筑垃圾領域多元化協同處置項目,也是國內建筑垃圾領域規模最大的設備集成項目。”李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