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高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扎實推進以長江大保護為重點的生態省建設,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湖北貢獻。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學習、全面理解、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湖北全省上下的重大政治任務。
深刻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黨領導人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標志性、創新性、戰略性重大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邃洞察力、敏銳判斷力和理論創造力,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精髓,汲取和升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創造性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等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機聯系,深入闡釋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治理路徑。我們必須一以貫之地全面學習和深刻領會這些創新理論的豐富內涵和本質要求,堅持不懈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持續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湖北落地生根。
牢牢把握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負責任的高度,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創新,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堅持統籌謀劃,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黨的行動綱領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美麗中國”納入現代化強國目標,將“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的戰略地位。堅持系統推進,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加強長江大保護,全面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設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加快推進中部地區綠色崛起和美麗湖北建設,共繪美麗中國新畫卷。
積極運用新時代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創新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注重制度建設,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注重構建治理體系,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體制和督察制度,實行省以下生態環保監察監測垂直管理,有效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督的績效。注重強化剛性約束,加快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發布一系列法律、文件和治理標準,維護制度剛性和法律權威。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創新成果,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提供了可靠保障。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嚴格制度執行,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為建設美麗湖北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以長江大保護為重點推動美麗湖北建設
湖北是生態大省,是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三峽庫壩區所在地,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國家重要生態屏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5次考察湖北,對湖北生態文明建設和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提出重要要求,特別是2018年4月考察長江,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要正確把握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五個關系”,要求我們“全面做好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湖北省委、省政府堅決扛起生態大省的政治責任,堅定不移以長江大保護為重點推進生態省建設,推動美麗湖北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生態文明建設得到整體性推進。我們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從“國之大者”的高度加以推進,提出以流域綜合治理明確并守住水安全、水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底線,確保一江清水東流、一庫凈水北送。全面加強黨對生態環境保護和長江大保護工作的領導,建立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生態保護領導小組、省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工作領導小組、省污染防治攻堅指揮部等重要議事協調機構,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點領域規劃體系和協調推進機制不斷健全。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我們牢牢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強力實施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整體推進長江湖北段保護修復。壯士斷腕破解“化工圍江”難題,累計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443家,取締各類碼頭1810個、泊位1383個,騰退岸線149.8公里,生態復綠岸灘岸線面積856萬平方米。嚴格實施長江“十年禁漁”,妥善安置2.37萬名上岸漁民。大力實施“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改造農村戶廁163.6萬座,精準滅荒造林80.2萬畝,鄉鎮污水處理基本實現全覆蓋。
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改善。我們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縱深推進污染防治攻堅。2021年,全省17個重點城市中 10個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6.7%;全省326個省控斷面(水域)中,水質優良比例88.7%,其中190個國控斷面(水域)水質優良比例93.7%,無劣Ⅴ類斷面;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安全可控。對比過去10年最差年份,四項污染物年均濃度下降近50%,全省空氣優良天數比例提高22個百分點,重點城市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達標城市增加10個,主要河流斷面Ⅰ類、Ⅱ類水質比例提高26個百分點,主要湖庫斷面Ⅰ類水質比例提高10個百分點。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大力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生態立法步伐?!逗笔∏褰饔蛩鷳B環境保護條例》《湖北省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等一批重要地方法規接續頒布。完成改革項目50多個,81個縣(市、區)初步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全力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省級生態環保督察實現全覆蓋,一批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解決。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投入運營,湖北碳市場交易規模居全國前列。全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體系基本建成,發起磋商賠償案例逾百件。
綠色低碳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我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制定并按期完成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或建成。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制造強國高地、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和現代農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綠色轉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0.9%,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達32.1%。嚴控“兩高”項目盲目上馬,全面完成“十三五”去產能目標任務,“十三五”期間全省單位GDP碳排放下降24.5%,過去十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7.6%的經濟增長。
三、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領生態省建設實踐,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湖北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的重要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為根本目的,堅決扛起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責任,統籌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湖北力量。
以流域綜合治理明確并守住安全底線。水是湖北最大的特點,治荊楚必先治水。湖北將堅持以流域綜合治理明確并守住安全底線,分區分類建立安全管控負面清單,扎實做好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各項工作。一是科學劃定底圖單元。強化省級統籌,將全省劃分為3個一級流域和16個二級流域片區,確定流域綜合治理單元。在流域單元內,明確水安全底線、水環境安全底線、耕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底線等,確定負面清單,形成發展底圖。二是堅決守住安全底線。科學謀劃建設“荊楚安瀾”現代水網,統籌水安全設施建設與農業灌溉水利建設,統籌水資源利用和產業布局、城鎮建設,統籌水環境保護和城鄉人居環境建設,保障供水和重要河湖生態流量。以流域為主體,加強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協同治理,共抓長江大保護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
深入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牢牢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把修復和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以流域思維抓好水岸共治。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落實源頭治污,以更高標準保衛好藍天、碧水、凈土。深入實施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進一步優化沿江工業企業布局,突出抓好長江“磷污染”問題治理,下大力氣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推進重點片區的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治理。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抓好重金屬等污染物治理。二是持 續提升長江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抓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以三峽、丹江口水庫等水源區為重點,建設長江、漢江、清江綠色生態帶,加強重要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推動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實施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長江十年禁漁,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以釘釘子精神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構建全過程多層次環境風險防范體系。
持續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探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效舉措,讓綠色低碳成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土空間布局相適應、相統一。以理想空間結構為引領,帶動用地布局有序發展,守護湖北“一山四屏”“三江一平原”的自然生態格局。適應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的規律,加快建設以武漢、襄陽、宜昌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完善城鎮化空間格局。二是加快構建綠色經濟體系。圍繞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和推廣。深入實施“技改提能、制造煥新”工程,推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優勢產業。全面啟動新階段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十大行動,加快循環經濟示范市(縣)建設,全面完成重化工園區循環化改造,支持建設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三是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探索建立生態服務價值核算機制,抓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建立生態保護補償配套制度體系,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入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協作工程,支持十堰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神農架林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恩施“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建設。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湖北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落實湖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立足湖北缺煤少油的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一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在保障能源安全前提下推進“加新、減煤、穩油、增氣”,用好綠電產能,優先推動風能、太陽能就地就近開發利用,加速發展氫能產業,實施“氣化長江”工程,打造全國電網聯網樞紐和“兩湖一江”煤炭物流樞紐。推進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圍繞多源、強網、增儲、綠色、安全,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智慧能源系統。二是推動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全面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適應能耗強度和總量雙控逐步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實施“碳惠荊楚”工程,開展近零碳、氣候投融資、氣候適應型城市(區域)等試點示范。加快構建全民環保行動體系,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和消費方式。三是加快布局“雙碳”發展新賽道。搶抓“雙碳”目標催生的發展機遇,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深入推進湖北碳市場建設,依托“中碳登”建設全國碳金融中心,拓展結算平臺功能,突破性開展碳金融創新。
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現代環境治理水平。一是深化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強化重大決策的生態環境約束機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責任監督,完善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全面實施排污許可制度,完善資源環境準入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完善省級生態環保督察機制,加強生態環保常態化監管。二是健全地方法規標準體系,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法規保障。推進流域綜合管理、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等方面的地方立法。建立以環境質量標準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監測規范為骨架、與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省級環境標準體系。嚴格執行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正面清單,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三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共治體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堅持培育生態文化,促進生態文明全民參與、全民行動。構建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落實環保信用評價制度,持續激勵約束企業主動落實環保責任。全面優化環境保護社會治理方式,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形成“環境情況社會知悉、環境保護廣泛參與、環境問題共同解決、環境服務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