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同期舉辦的“第五屆生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主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趙鵬高就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雙碳”目標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及今后的工作思路、方法路徑等作了交流。
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雙碳”工作,進展順利、開局良好
趙鵬高介紹,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雙碳”工作,進展順利、開局良好。
一是“1+N” 政策體系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 政策體系是我國深入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制度保障,明確了“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對“雙碳”工作作出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同時,描繪了各方面推進“雙碳”工作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其中,重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均已印發,主要包括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雙碳”關鍵領域實施方案,不僅實現了二氧化碳排放來源的全覆蓋,還對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系統解決方案作出規劃部署。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覆蓋了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氫能、新型基礎設施等國民經濟重要支柱行業,有關文件的出臺將有序推動行業發展與碳排放脫鉤,推動重點行業綠色化、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碳達峰碳中和支撐保障方案,主要由科技支撐、財政支持、綠色消費、減污降碳、統計核算、標準計量等政策文件組成,目前,絕大部分文件均已印發實施。
二是各項重點任務扎實推進。大力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施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累計超4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和在建核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第一。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22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高出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個百分點。樹立重點行業能效標桿和基準水平,發布重點用能產品能效先進水平、節能水平、準入水平,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約50億元支持重點行業實施改造升級。
推進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進既有建筑綠色低碳改造升級。截至2022年底,當年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比超過90%。加快調整交通運輸結構,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同比增長16%,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達1310萬輛,占全球一半以上。
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化機制進一步完善,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落實節能降碳稅收優惠政策。深化能源領域價格改革,延續新能源平價上網政策。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分別發放政策資金3177億元、812億元。完善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交易機制,優化核算、報告、核查技術指南,市場累計成交金額突破100億元。
三是基礎能力不斷增強。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出臺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耗“雙控”考核相關制度安排,優化“十四五”考核方式。推動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推動構建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設,完善相關統計核算制度。加強標準計量體系建設,推動已有標準升級更新和整合精簡,加快新能源新技術領域低碳標準制定,籌建首個國家碳計量中心。推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實施“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20多個重點專項,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生態環保產業要向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系統服務商轉型
在落實“雙碳”目標任務中,生態環保產業應如何把握重大發展機遇,乘勢而上?
對此,趙鵬高認為,首先,生態環保產業要由末端治理向全領域綠色化改造延伸。我國的能源稟賦決定了二氧化碳排放與大氣污染物同根同源,隨著末端污染治理的潛力逐步收窄,生態環保企業需要加快拓寬業務范疇和服務形態,向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系統服務商轉型,充分發揮支撐二氧化碳減排和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基礎作用。例如,在開展污水處理的同時,要進一步強化再生水利用、余熱回收利用;在土壤治理領域,要在修復土壤生態的同時,恢復土壤碳庫容量,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在垃圾處置方面,也可在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余熱發電供熱、生物質制氫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其次,相關企業應更加積極投身規制標準體系建設。趙鵬高指出,當前,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已經構建,國家發改委將及時總結政策實踐成效,推動其進一步上升為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等,引導相關行業健康發展,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優勢。鼓勵生態環保企業主動參與規制標準體系建設,自發組建貫穿產業上下游的標準創新共同體,推動完善相關產業標準、規范計量檢測要求、健全認證認可規范,實現技術創新、標準轉化、產業應用一體化發展。
再次,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綠色低碳領域的競爭中,誰掌握了科技,誰的科技創新能力強,誰就能擁有市場。企業是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也是推進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和生力軍。”趙鵬高認為,生態環保企業要適應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要求,積極投身以綠色低碳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創新體系與創新能力建設,主動承擔國家綠色低碳重大科技項目,推動科技研發與商業應用的有機銜接,加快提升多污染物、多要素、全過程治理能力,助力培育產業增長點和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