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1000℃以上火焰炙燃燒2分鐘,厚度2.5厘米的自保溫砌塊變黑硫化,但背面溫度卻沒有多大變化——
3月6日,記者在位于東西湖區吳家山街的湖北聚海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聚海環境)展廳,目睹自保溫砌塊阻燃隔熱實驗。這款可廣泛應用于城鄉建筑的全新保溫材料,竟由廢棄磷石膏和污泥制造。
自保溫砌塊阻燃隔熱實驗
2014年以來,聚海環境致力于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綠色環保之路上邁入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行列。目前,由該公司投資建設的大悟磷石膏科技產業園(一期)項目,已進入試運營階段,預計今年上半年達產。
走進聚海環境展廳,各類循環再利用產品琳瑯滿目。“以廢治廢、變廢為寶,我們先后獲得了近百項知識產權。”聚海環境營銷總監陳爭榮介紹,有別于傳統的建材,自保溫砌塊以廢棄污泥和磷石膏作原料制成,其中磷石膏無害化處置所需熱能也不來自煤炭等石化燃料,而是秸稈、稻殼等農林固廢轉化而來。
磷石膏科技產業園。(廠方供圖)
陳爭榮介紹,在農業生產領域,磷肥必不可少,而每生產1噸磷肥就會產生4至5噸磷石膏廢棄物。目前,全球磷石膏堆存量已達66億噸,我國磷石膏堆存量近9億噸。湖北是磷化工大省,磷礦保有量、磷化工規模、磷肥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年新增磷石膏堆存量約3000萬噸。
磷石膏處理、利用關乎環保大計,變廢為寶、化危為機,蘊藏著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以渣定產”、長江大保護等政策法規密集出臺,聚海環境迅疾確立磷石膏、污泥、農林等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產業化應用的發展路徑。
客戶在展示廳考察樣品
科研團隊將目光鎖定到多元化固廢協同處置技術上——這套工藝技術輸入原材料為城鄉污泥、建筑垃圾渣土、工業固廢物磷石膏等,輸入的熱量供應原料為農業固廢物合成的生物質燃料。
協同處置技術可在較低的能源消耗下,實現再生石膏輸出、再生輕質骨料輸出,替換天然石膏或砂石料,降低自然資源損耗。這套工藝技術消耗的熱能,來自農業生物質固廢物,化解了農業固廢物處置難題,且無需消耗額外熱能,降低了對自然能量的消耗。
在科技園定型之前,聚海環境先后投資6000余萬元建設2條中試線:第一條重點驗證磷石膏無害化處理技術,第二條重點驗證綠色建材產品質量及應用場景。
在積累中式項目成果基礎上
聚海環境于2022年10月1日
投資5億元啟動
大悟磷石膏科技產業園項目
2023年底完成一期試投料生產
由聚海環境獨立自主研發、設計、建設的“磷石膏、污泥、農林等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與設備”,在2023年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和生態環境部《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設備目錄》。當年11月,湖北省發改委公布全省工程研究中心認定名單,以聚海環境為依托單位,與武漢輕工大學、湖北江漢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共建的“磷石膏路用關鍵技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正式獲批,這是全省首個以磷石膏路用關鍵技術為研究方向的工程中心。
憑借雄厚的科創實力,聚海環境獲評湖北省“專精特新”企業,躋身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行列,各類建材產品已在房建、市政、道路工程廣泛應用。
磷石膏科技產業園生產線。(廠方供圖)
數據顯示,聚海環境大悟磷石膏科技產業園全面達產后,每年可將30萬噸農林固廢、100萬噸污泥、100萬噸磷石膏和20萬噸廢棄建筑渣土進行處理,制成300萬平方米綠色節能環保新型墻材、75萬噸改性磷石膏、100萬噸磷石膏道路復合穩定基層材料、30萬噸保溫砂漿和15萬立方米保溫砌塊,每年二氧化碳減排量達到134.29萬噸。
環保無止境,科創不停歇。聚海環境營銷部負責人劉志浩介紹,近3年來,公司共承擔1項國家級研究課題,5項省級研究課題,工程研究中心圍繞磷石膏的綜合利用開展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前沿科技研究成果。
石膏砌塊
截至目前,聚海環境已獲授權專利98項,其中發明專利14項。公司參編或主編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7項、地方標準3項。公司與武漢輕工大學、河海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組成技術戰略聯盟,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進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保持行業領先優勢。
以磷石膏、工業尾礦、礦渣、城鄉污泥、農林固廢資源開發應用為己任,聚海環境成為新時代綠色環保產業戰略的先行者與推動者。陳爭榮透露,聚海環境以綠色產品叩開市場,今年產值將達到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