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治水不治泥,等于白治理。
很久以前(十年前),污泥處理處置滯后是市政污水處理領域的一大難題與困擾,隨著污水處理率的快速提升,污泥處理處置的問題越來越嚴峻,也日趨產業化解決。
從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來講,如果污泥處理不徹底,則污水處理得不到最終解決。污染源從液態轉化為固態,距離最終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仍有很大一步要走。
在環保“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向縱深推進,污泥處理處置處于政策紅利窗口期,推進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機遇和挑戰并存?!秾嵤┓桨浮窞橥苿酉乱徊焦ぷ鞯於嘶A,建議各地狠抓落實,加強遠近結合、城鄉統籌、區域協調,以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為重要路徑,以污泥無害化穩定化處理處置為落腳點,以促進資源化利用為發力點,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新時期污水處理新格局,持續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行業進入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將污泥處理處置的不足之處補齊,是近幾年來污泥處理處置的關鍵。
然而,在污泥處理處置領域(爆發的關鍵時期,各種問題也一直并在,例如處理費用、政府補貼、技術路線等等。
一、競爭激烈的后方,政府政策與運營模式亟待成熟
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的比選并不是關鍵。
其一,是技術路線上的沖突,各個地市的生態環境不可相提并論,是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的爭論。
其二,污泥處理行業內外有一個認知誤區,認為污泥領域發展滯后的原因是技術工藝路線不夠成熟,這只是“以管窺豹”的原因、是理論上的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
當行業處在技術焦灼狀態的時候,更突出的問題是行業政策和商業運營模式不健全。
2022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全國新增污泥(含水率 80%的濕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規模不少于2萬噸/日,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 9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達到 95%以上”。相比較從前,這次文件給出了更加系統的規劃布局,但仍需后續連貫動作。
二、誰污染誰付費的模式的欠缺與支付能力的不足。
任何行業中,支付費用的才是確立商業模式的關鍵。
污泥市場化運作的三個必要條件,一是實事求是,二是可行性的技術工藝,三是誰污染誰付費的市場模式。
目前來看,在這三個條件中,支付問題及不是太成熟。
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例如:
15年,國家財政部、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了《污水處理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明確了“污水處理費的征收標準。
17 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的《“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城鎮污水處理收費標準要補償污水處理和污泥無害化
19 年,住建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的《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 年)》再次要求,要盡快將污水處理費收費標準調整到位。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由于污泥中還含有大量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有機質、氮、磷、鉀等營養物質,亟待以“安全環保、穩妥可靠”為原則,加大污泥能源資源回收利用力度,促進低碳循環綠色發展。
各地方對污泥處理處理的付費意愿參差不齊,費用大約分布在200-500元。
一是既要補齊缺口,又要提升效能。污泥處理處置應從全局出發,以“無害化、減量化、穩定化”為基本,合理規劃設施建設布局?!秾嵤┓桨浮分赋鲆C合近遠期目標、兼顧應急處理、統籌市縣鎮需求等,做到增量補足短板和存量提質增效兩手抓。提出到2025年,全國新增污泥(含水率80%的濕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規模不少于2萬噸/日,以設施普查建檔為基礎,推進設施升級改造,要求新改擴建時同步建設污泥減量化、穩定化處理設施,鼓勵設施共建共享,提升設施使用效能。
三、開拓者破局的艱難,污泥處理處置面對的特殊國情
總體而言,政策規范的制定、技術路線的選取、市場型態的形成都離不開國情?,F階段,我國污泥處理處置領域面對以下情況:
1、污泥泥質較差,處理處置難度大
污泥的特征由上游污水決定,在管網不完善、污水接納不明確等情況下,國內污泥存在泥質雜、熱值低等特征,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工藝,給處理處置帶來了很大挑戰。比如,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重金屬,限制了污泥農用的方向。
2、產業水平與污水處理規模不匹配
我國人口眾多,污水處理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重泥輕水”的原因,污泥處理處置的能力和水平嚴重滯后,大量污泥未達到無害化、穩定化的標準,甚至有一部分污泥去向不明。短期來看,需要經歷摸索期,產業大概率還會遵循由“量”而“質”的產業發展規律,一個階段的粗放混亂在所難免。
3、污泥產量大,遠距離運輸風險高
我國大部分城市采用了集中式大型污水處理廠的總體布局,導致單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產量相對較高,如果污泥在污水廠內簡單脫水后外運處置,普遍存在污泥運輸量大、距離遠、環境風險高等問題,因此對污泥在廠內進行脫水干化、實現深度減容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既要暢通出路,又要防范風險?!秾嵤┓桨浮窂娬{疏堵并重,有力有序推進污泥處理處置。提出積極推廣污泥土地利用、合理壓減污泥填埋規模、有序推進污泥焚燒處理等路徑,鼓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探索建立行業采信機制等暢通污泥資源化產品市場出路。同時,明確提出各類處置方式的“負面清單”,例如,嚴禁將不符合泥質控制指標要求的工業污泥與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混合處理(焚燒處理方式除外),含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混合處理的污水處理廠的污泥不能采取土地利用等。
理論而言,污泥產量大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支撐資源化等更具經濟性和可持續性的方向,但鑒于上述情況,操作層面仍然面臨局面復雜帶來的困境,這是很多污泥企業難以施展拳腳的一部分原因。
綜合上述三個維度的分析,短期內污泥領域很難實現爆發式發展,但長期來看污泥領域的發展將階段性向前推進,相信在政策導向逐漸加強的趨勢下,污泥市場的發展終將迎來爆發。
從國情以及政策出臺情況看,污泥處理處置是一個大賽道,也是一個長賽道。目前涉及污泥處理處置業務的企業小而多,競爭格局分散。
放在整個市政的角度看,污泥和管網市場走熱本質上都是市政建設的升級,按理說市場的角逐最終少不了地方城投、水務等市政玩家的參與。
污泥處理處置產業鏈有三部分:上游環節參與者是污水處理企業、污泥工程建筑商、污泥設備供應商、化學藥品企業等;中游環節主體是從事污泥處理的企業;下游環節主體是制肥、建材、填埋等行業內的企業。
其中,上游和中游是環保企業重點參與的環節,從中不難發現,上游污水處理企業掌握產泥源頭,且具備運營經驗和資本優勢,向下游延伸具備天然條件;而中游污泥處理企業主要依賴污水處理企業的污泥原料供給,處在受制約的不利地位。
而實際情況是,目前場內的大部分玩家并不是上游污水處理企業或者市政巨頭,并非這個領域最具優勢的玩家,巨頭們不愿參與的原因也基本上是上述三種困境。
穩定可靠、綠色低碳,推動資源能源循環利用
一是既要做好源頭管控,又要推動物質回用。加大污泥資源回收利用,應以安全、環保和經濟為前提?!秾嵤┓桨浮分赋?,加強排查評估,強化有毒有害物質的源頭管控,新建的部分工業企業排放的含重金屬或難以生化降解廢水以及有關工業企業排放的高鹽廢水,不得排入市政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推動采用好氧堆肥方式回收利用氮磷等營養物質,污泥焚燒灰渣建材化和資源化利用等。
二是既要做到過程降耗,又要推動能源再生利用。污泥焚燒適用于污泥產生量大、土地資源緊缺、經濟條件好等地區,但屬于高能耗處理方式,《實施方案》提出,可通過協同焚燒、優化設計、使用高效節能設備和余熱利用技術等,提高熱能利用效率。同時,推廣污水源熱泵技術、沼氣熱電聯產技術和“光伏+”模式等。
三是既要鼓勵綜合利用,又要完善精細管理。《實施方案》推廣實現資源能源綜合利用,逐步消除鄰避效應。如建設能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統籌城市有機廢棄物綜合協同處理,將污泥處理設施納入靜脈產業園區等。鼓勵對污泥產生、運輸、處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強化過程數據分析,優化運行方式。
但是當前不參與并不意味著未來不參與,未來污泥市場一旦堅挺,頭部的水處理運營企業是最有機會以延伸產業鏈的方式參與競爭、進場收割。
這恰恰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大家都想等著吃蜂蜜,但都不想過早地捅馬蜂窩,占據優勢且老道的玩家在伺機而動,另一部分勇于嘗鮮、勇于冒險的玩家先沖上去了。
就行業整體而言,這種結構的錯配也在一定程度上滯礙了發展進程的推進。不過在此之外,提供專業裝備配套的企業正在逐漸迎來發展。隨著干化焚燒的技術路徑被逐漸確立和推廣,諸如脫水、干化、惡臭控制、焚燒等處理環節的裝備供應商將迎來市場機遇。
另外,關于技術路線已經基本明確以干化—焚燒為主,這一領域的主戰場將據此展開,未來超凈排放的技術和能力將會是未來焚燒競爭力的重要體現。